“我不能很久在这边,不可能。”
这是埃及客商龙泰华初到义乌时,对自己说的话。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六年之后,他会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再也离不开。
龙泰华
斗雄贸易公司董事长
灼灼夏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义乌、小岗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龙泰华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位投身义乌市场六年之久的埃及商人。见到我们,他笑开了一口白牙,用流利的中文将他在中国的十年,娓娓道来。
“从小的梦想是来中国”
漂洋过海的中国文化,是龙泰华扎根中国愿望的萌芽。成龙、李连杰演的中国功夫片一直是他的最爱,而他从中学到的却远非只有中国功夫这么简单。中国的汉字、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吸引着他。
怀揣着远赴中国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文科,并考取中文系专业继续研读。进入大学后,他依旧不断刻苦,追求上进,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公派中国交流的资格。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大学校园也拥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因此,龙泰华选择留在这片他向往已久的土地上,通过努力申请到奖学金,在浙江师范大学继续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
“从不想待 ,到离不开”
龙先生在义乌的六年,是日新月异的六年。
从前的义乌有着小城市的毛病:人员杂乱,交通、治安、城市规划都存在很大问题。而那时,龙先生也初入社会,他和众多中国的年轻人一样,缺乏资金和经验,没有人慷慨相助,创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不能很久在这边,不可能”,龙先生那时对自己说。
但义乌并没有因此停止它发展的脚步,义乌速度令龙先生惊异。城市规划愈发漂亮,治安管理逐渐文明规范,外国人被逐渐重视对待,在各种活动中都会受邀出席,这些都让龙先生觉得越来越被尊重和包容。他肯定道:“一开始只想将义乌作为创业的起点。如今,我已经深深爱上了义乌,再也离不开了。”
而义乌这些年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让他流连。以前从各种展会带回的厚厚的产业目录,很快被快捷的电子平台替代。义采宝app的开发更是节省了寻求合适产品的时间,只需将所需产品的信息输入,便可以找到满足自己对产品价格和质量上要求的货源。除此之外,龙先生还提到,义乌政府近些年开始推行的“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工作,在近一年,有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便利了他们的生活。“以前要办商标,就需要找代理;要办社保、税务等业务的话就需要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但现在都是在一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方便的一个事情。”
“多种文化在一起才精彩”
外国人在义乌并不是孤单的。义乌的精彩,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精彩。义乌商务局在政府的承认、组织与协助下,组建了世界商人之家,参与成员都是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龙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这给外商们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互相交流的平台,一个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娱乐空间。在这里有活动晚会,有文化沙龙,有公益活动。龙泰华先生加入丝路文化俱乐部,在这里交到来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家人,有自己的生活。
公司门口的牌匾旁是一只和平鸽。“peace for all,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龙先生坦言道。他也用自身来守护这份精彩。他计划建立一个服务平台 ,健全外国人和中国人在贸易交易方面的评价系统。他期待,他的这份努力,可以助力义乌更大的开放。
其实在义乌街头,撞见几个像龙先生这样的外商-并不罕见。数据显示,义乌市场对客商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义乌登记临时入境的境外客商也逐年增加。2017年,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入境,共计50余万人次。目前常驻义乌的外籍人士也已超两万人。近年来,义乌政府也在“留客”问题上做足文章。义乌经过六代市场的发展,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从马路市场、简易棚架市场、专业市场,再到如今的国际商贸城,提供给境外客商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据调查,在宾馆式、星级化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商贸城,一个标准展位5年的租赁权,只要五万。政府有意创造的这种低成本的竞争环境,事实上也是安商、亲商的结果。此外,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最多跑一趟”等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更是给外商生活带来显著便利。在这样一座充满机会和人文关怀的城市,又何愁留不住像龙先生这样的外商在义乌创业、乐业甚至安居呢?
“整个青春都是中国的,怎么能还是一个每年都需要签证的老外呢?”龙先生开玩笑道。他说他期望能长长久久地留在中国,留在义乌。将义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是众多客商共同的心声。
采访结束,眼前似乎还是龙先生温暖的微笑和他眼底对中国、对义乌的那份深深的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