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14浏览次数:30

 

 

 

2018年7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学云峰学园领航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暑期社会实践团义乌分团的同学们深入政府服务的现场,探访了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并与鲍庆丰、方宜圣两位主任进行了座谈。

 

 

把麻烦留给自己——政府说

 

座谈会上,通过二位主任对义乌“最多跑一次”改革较为详细的介绍,实践团初步了解了义乌此次改革的成果与意义。目前,市政服务中心97%的业务已达到“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取消了273项无关证明及对各类复印件要求,使群众办理业务所需的平均材料数量由最初的6.54件减少至目前的2.27件。

虽然便民程度大大提高,但义乌政府认为该数值仍有提升空间。开通投诉窗口,加强媒体监督,通过群众意见征集和舆论反馈,义乌政府仍在对尚未优化的办事流程进行升级,切实落施“最多跑一次”举措。方宜圣主任告诉同学们,相关部门每周会召开一次“最多跑一次”改革主题会议,查缺补漏,不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留过周末。

(同学们与鲍、方两位主任座谈)

 

除了“一站式”的服务大厅之外,虚拟的网上服务大厅也逐渐走进了民众的生活。市政厅通过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使网上办理业务数量大幅增多,办事流程大幅简化,办理业务所需证明大幅减少、成为了义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巨大特色。

多部门联合办理的业务如何只跑一次呢?同学们积极地向鲍庆丰主任提问。同学们问的问题也是义乌改革所面临的难点之一。目前,义乌市采取了集成服务的手段,相关事宜由一个主要部门牵头,各部门间数据实现联通,在系统中交互,业务在同一窗口办理,虽然基本解决了难题但仍有优化空间。

(鲍庆丰主任向大家介绍改革情况)

 

 

最后,方宜圣主任耐心地告诉同学们:“中国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只有优化改革,才能提升办事效率,真正体现‘服务’两个字的含义。”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学们也在座谈会上得出了结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社会思潮与历史推动下必然会发展并成功的改革。

(方宜圣主任向大家介绍改革情况)

 

 

鲍庆丰和方宜圣二位主任的介绍让实践团切身感受到了义乌“最多跑一次”改革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理论内涵。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改革为群众们带来的变化,同学们又采访了行政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市民。

(实践团采访工作人员)

 

 

市政服务中心一位税务工作人员跟同学们分享了她的感受:“我工作有两年多了。在实施‘最多跑一次’举措后工作量有所减少。因为我们推行了‘义网通办’平台,推进‘最多跑0次’,有很多事情群众只需要在家里用电脑提交申请后,我们便会把有关结果快递给他们。” “义网通办”平台的推行有效的减少了服务中心的人流量,而且群众们办事也变轻松很多。

(实践团采访市民一)

 

 

(实践团采访市民二)

 

 

 

关于“最多跑一次”举措的普及程度和服务大厅的办事效率,实践团也对市民进行了采访。一位热心市民如此回答:“现在很好,而且比以前方便很多,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很好。以前办事都是要七证八证的拿齐,现在这些手续都少了,有些时候办事人员还说‘不用了,这些东西我们会有的’,特别好。”

热心市民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讲给同学们:“我上次到税务局去办事情,我有点为难,讲不清楚,他们工作人员就陪着我到其他窗⼝帮我问清楚,挺好的。”在市民的回答中一连听到“很好、特别好、挺好的”,实践团感受到了群众对此次深入人心的改革举措的满意。

 

 

实践团在7月25日曾探访在义乌生活十年的埃及客商龙泰华先生,他赞赏道:“以前要办商标,就需要找代理;要办社保、税务等业务的话就需要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但现在都是在一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方便的事情。”采访结果表明,“最多跑一次”这项“刀刃向内”、面向政府自身的自我革命,已然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半天的走访调研,同学们对义乌政府实施“最多跑一次”举措的必要性和成效都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一站式”的审批服务、“快捷式”的便民服务,市政服务中心成了一个群众满意的政府“形象大使”。

 

 

民众的认可充分显示出了这项改革的正确性,也印证了义乌政府为便民做出的努力。义乌作为“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范本,大大的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放眼全国,深化改革仍是“进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脚踏实地,不断开阔自身的智慧与力量,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吴涵

/林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