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县非遗保护:路还很长,但梦在前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世代累积的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承载着一定区域所特有品格的文化符号,是联结一方人民的情感纽带。
2018年7月29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蓝印花布调研小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调查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蓝印花布调研小队全体合影
一杯铁观音的泡制
上午九时许,小队成员来到温文溪制茶大师工作室。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溪作为其发源地,对该非遗项目的保护状况较为理想。
在制茶大师工作室,温文溪老师为小队成员讲解了铁观音制作流程以及其背后丰富的茶文化,并让成员们现场品尝了不同香型的铁观音。
整个茶文化体验流畅度高且极具专业素养,让小队成员们既领略了制茶大师的风采与魅力,又在这一非遗项目的发展模式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思路。
一座文化馆的情怀
下午三时许,调研小队来到安溪县文化馆。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其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也是其职能之一。
因改造拆迁,安溪县文化馆暂时迁址于安溪青少年宫。相连的几间小办公室,加上一个常常被借用作儿童艺术培训场所的展厅,构成了文化馆的全部设施。或许是出于对文物丢失损坏的担心,展厅内没有设置非遗展品,仅有若干非遗项目宣传海报,勉强能标识出文化馆的身份。
调研小队在安溪县文化馆门口合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小队成员,目前安溪文化馆进行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是专项基金申报等上传下达的内容,自主性与积极性还有所欠缺。关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这一首批省级非遗项目,工作人员表示,自从几年前传承人黄炯然逝世,蓝印花布便在安溪日渐销声匿迹。
直到今年,才有一位任教于华侨职校的工艺美术师有意传承和发展安溪蓝印花布。他在该校申请到一间工作室,初步展开了对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与小队成员交谈
对于安溪蓝印花布的衰落,文化馆副馆长非常伤感。“我对非遗项目是很有感情的,”她说,“这些曾经的痕迹,是我们生活的文化符号。”
一日的非遗保护现状调研结束了,但铁观音的茗香犹在唇齿,蓝印花布的衰落也仍纠结于心。我们相信,随着安溪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加深的重视,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梦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