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周五下午,云峰学园第五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与云峰学园各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同赴浙大华家池校区追随前贤探寻历史文化。天虽飘着小雨,可依然没有阻拦云峰学子们积极向党靠拢的步伐。带领同学们参观华家池并主讲介绍的是邹先定老先生,此外陪同参观的还有王剑忠先生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
邹先生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历史,南宋时这一带是供应临安(杭州)蔬菜消费的基地,当时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的谚语。明清时期,这一带仍是池塘密布的蔬菜基地,同时也是城里人在城外的墓葬地区。邹先生还讲到,华家池名称来自于明朝初年杭州庆春门外的一家有良田无数的华姓富豪的轶事。这传说令同学们对华家池过去历史的认知有更深了一步。
沿着树木郁郁葱葱的校园路,邹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华家池校区年份悠久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建于上世纪。当时,浙江大学为了拓展办学空间,购进了华家池周围的大片土地,兴建了大量校舍,作为农学院的办学驻地1934 年建成的农学院大厦更是辉煌无比,是当时杭城中最高最讲究的一座建筑物。到1946 年,浙大从遵义湄潭等地迁回杭州时,华家池一片狼藉,最辉煌的农学院大厦被夷为平地浙江大学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到1947 年6 月,陆续建成了神农馆后稷馆嫘祖馆等1952 年院系调整后,浙江农学院又陆续兴建了民主馆、和平馆、团结馆等校舍,整个华家池校区的办学条件更为优越。参观完这些饱经岁月风霜的楼阁,各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心间多添了分凝重与自豪。
走到于子三铜像和纪念碑前时,邹先生不由压低了声调,将于子三烈士的光荣事迹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于子三曾是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农艺系学生,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在全国爆发了“于子三运动”。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人民誉为“学生魂”。这座半身铜像和纪念碑自1992年10月31日,于子三烈士遇难45周年之际起,在华家池畔东侧敬立至今,保护完好。
在参观了一些历史建筑及石碑后,老先生们组织了一场分享交流会,向同学们讲述了有关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历史与文化,并结合浙大校训求是创新发表了独到有力的见解看法,令同学们深受启发。不少党员和积极分子纷纷起立发言,响应党组织及老先生的号召,向前贤学习争做精忠爱国、刻苦拼搏、爱护群众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一片掌声中,本次历史文化探寻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陈鸽
图片/潘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