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学园赴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主要目标,旨在发掘西北灿烂文化、传承文化智慧,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其保护工作。因此,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团队便承兰州国学馆至圣先师之教,览省博物馆馆藏之宝,体验羊皮古筏之妙。
探访兰州国学馆 感受千年中华魂
兰州国学馆坐落于兰州市黄河北岸九州台南侧,是依托皋兰县文庙古建筑群建立的文化旅游景点。其内装饰有道德经碑墙、汉瓦当经典图案石雕、易经八卦碑墙、历代名家书写经典美文名篇雕刻、传世名画浮雕等,是感受国学精髓,体会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的绝佳去处。
参观省博物馆
还未进入国学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的“兰州国学馆”牌匾,一块刻有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书法石刻则位于门内。走入国学馆,可以看到许多古代著名人物的雕像,比如屈原、辛弃疾、苏轼等,其主要作品则刻于雕像下方,供参观者阅读。各种古建筑飞檐翘角、相映成趣,其墙壁上则刻有许多古代经典篇章,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均为名家书写。有的墙壁还镌刻有历代绘画经典,如《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等。
参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经典篇章以及绘画陶冶情操,同时感受国学的无穷魅力。这对于弘扬经典,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学馆孔子像
赏奔马彩陶 寻华夏根源
“丝绸古路三千里,黄河文明八百年”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秉承了解、传承丝路文化的目的,我们一行在抵达了甘肃省博物馆之后,便跟随讲解的步伐来到了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展厅。
展厅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铜奔马。铜奔马,即 “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威。这件青铜作品,构思之巧妙、造型之生动,即使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足以让人为之动容惊讶。一匹三足腾空的骏马,身躯健硕,整个重心落在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其浪漫的想象力和从力学角度出发的平稳构造以及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两千多年来,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盛衰起落,是甘肃省博物馆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甘肃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一环,对于华夏文明而言意义非凡。距今约6000年新石器时期开始的的甘肃彩陶文化则是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最佳的入口。甘肃的彩陶经历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以马家窑彩陶最为精美,代表着甘肃彩陶文化的巅峰。马家窑彩陶的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其中蕴含着先人无尽的智慧和对完美工艺的不断探索。有些工艺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也难以再现,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彩陶文化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研究其图案是我们了解史前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看着这些珍贵而又精美的彩陶,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作为华夏儿女,追根溯源,找到中华文明的根,我们才能找对前进的方向。
省博物馆合照
同乘羊皮筏,黄河破浪行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公元47年就有了记载。而羊皮筏子作为先民河上运输的主要手段以及如今各路寻幽探奇的人在兰州不可错过的休闲方式,自然成为了我们探寻西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最优选择。
在下午的活动中,我们分为两队分别乘坐两艘皮筏,在船夫老伯一下下有力的摆桨以及水浪的推波助澜下,从码头一路东行至兰州的地标中山桥下。筏上同学们怀揣激动心情,情不自禁唱出黄河颂,而汹涌的波涛也仿佛应和着大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轻轻打湿我们的衣衫。
坐在筏上,我们一边观看两岸的风光,一边不禁为前人的智慧所折服,就是这看似简陋的皮筏,搭建起了丝路水上商业链,为华夏文明的蓬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我们有远洋巨轮可以搏风抗雨,运输货物,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羊皮筏子都不可被我们忘却,因为这是一代代先贤们用生命凝成的智慧结晶,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故事必将永远流传。
羊皮筏子
社会实践第一天,我们不仅了解了甘肃出土的各种文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了甘肃文化在中国文化溯源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意义,并通过乘坐羊皮筏子这种特殊的方式体会了不一样西北文化,让我们对之后的实践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浙大云峰赴甘肃省兰州市敦煌市社会实践团队
2017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