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千年 古意苍坡——记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沿岸社会实践团苍坡古村探访之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8-20浏览次数:32

    813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沿岸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了永嘉县楠溪江苍坡古村。

  苍坡是位于温州永嘉、始建于宋朝的古村落,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原名苍墩,始祖为从福建长溪躲避战乱而来的李岑,五代后后周显德二年(955)开始营建。南宋淳熙五年时,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建成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村落占地200多亩,房屋50多座,村民全部李姓。村落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时期的规划原状与建筑风貌,其寨墙、路道、水池、古柏犹见当年风韵。苍坡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至今仍然很好地保留了耕读文化的具体元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就以特色独具的古村人文风光而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中的经典。

笔街中段古井

 

  实践团的队员刚进入村落大门,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苍坡不同其他村落的浓郁的古意。其建筑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理念源自文房四宝。进入木结构的村落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石板道纵贯全村,为笔;石道中间横矗一桥,由五块大小匀称的石条搭成,为墨;整座村落占地面积最大的位于石道两侧的莲池,为砚;呈长方形的村子则为纸。这便是是南宋国师李时日设计的结果,苍坡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及古柏,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围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显示出宋朝建筑的风韵。

苍坡莲池-砚

 

  村落大门呈现牌楼式样,亦称车门,门上苍坡溪门四字为温州书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题,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木料构筑而成,以大斗、小斗、托梁、挑檐建造,六层斗拱没有用一枚钉子,屋顶为重檐悬山式结构,显得端庄古朴。苍坡溪门建造原理和日本“国宝级建筑”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如出一辙,这座门的解读方式因人而异。可以将村落大门视为龙头,两盏灯笼即为龙眼,石板道为龙身,池塘为龙珠,亦可以视其为虎,石拱桥即位虎背,两种解释终归于一,苍坡村为卧虎藏龙之地。古时车门是地位的象征,在当地出现相应级别的官员,皇帝会下诏赐建。

苍坡石板道-笔

  进入村落后,队员们参观了李氏大宗祠,苍坡村的礼教中心,亦是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在我国传统的农业时代,宗祠照管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两件主要的事:一是聚亲睦族;二是科甲连登。古时,每到圆谱、祭祖时,那些分迁出去的人们纷纷到这里来相聚,场面非常壮观, 通过圆谱、祭祖等宗族活动,加强族人和睦团结;平时也经常在这里决定族中重大事件,解决族人纠纷。古时候,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在司仪的唱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礼,祭拜列祖列宗。历史上苍坡村人才辈出,科举中第者众多,在当今,仍有闻名人才,如中科院院士李大鹏祖籍就是苍坡村。

苍坡溪门

  在李氏大宗前是一座敦实的名为丁香桥的古石板桥,左侧较右侧略高,走法因身份不同而异,平头百姓走平桥,农人贩夫走卒在下行,书生在上行,男人在上,女人在下。笔街两侧的古民居,布局整齐严谨,各自都以卵石砌筑的方形围墙包围组成独立的庭院。笔街中段有一口古今,水清味甜,源头为千米外的高山苍山尖,井外环绕着三眼小方池,用途各异,分别为 :洗食物、洗衣服、洗马桶。
  苍坡有一座相当出名的“望兄亭”,初建于1128年。站在亭子里往村外东南方向眺望,能望见对面的“同胞村”方巷村了。方港村头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摸一样的亭子,名叫“送弟阁”,两个亭子隔着阡陌纵横的田野遥遥相望。在此次苍坡古村实践过程中,队员在参观古意盎然的建筑风格的时候,感受到了其中积淀的传统文化,不仅悦耳目更冶心神,此次不虚头顶烈日前行。

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沿岸社会实践团

20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