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文人,总比生长在温暖逸乐的环境中的人,要坚强伟大。”2017年9月5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上海、杭州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杭州市上城区参观了郁达夫杭州故居,来找寻近代文人在革命中的痕迹,并在随后参观了杭州博物馆,收益颇丰。
文可治国
古时候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此句出自黄景仁的《杂感》。这句话本意是表达黄景仁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却被后人曲解为在某些特定时期嘲讽贬低读书人的诗句。实践队员们发现文艺创作者在革命中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能一次又一次地点燃革命人士心中的火把。郁达夫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于是实践队员们来到杭州上城区的郁达夫杭州故居来寻找郁达夫先生留下的痕迹。郁达夫先生曾说过:“在历史中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蛮勇之人在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他便是一个蛮勇之人的代表,要想发挥他们的最大实力,便需要一个文人在旁指点。而郁达夫先生在革命中就主要发挥辅助他人的作用。
文人在革命中的作用之一便是不断地为革命人士提供精神力量。我国的革命是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长期的革命之中,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脆弱的人心。孤独是可怕的,革命人士在黑暗中前行,在他们信念动摇之时,就需要文字、图画来振奋精神。在革命期间出现了一位又一位文人以笔代枪,抨击黑暗的社会,给予革命人士以勇气、信念并且不断宣扬着革命,使得革命的队伍不断壮大。文人在革命中的作用完全不输于上场杀敌的勇士们。
文人亦勇
实践队员们在参观完郁达夫故居后参观了杭州博物馆,在其中见到了浙大的历史。浙大从最初的求是书院开始,到如今已有两个甲子。它的历史告诉了我,文人也是有勇力的。总有人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其实并不然,近代以来文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也并不差,虽不能如项羽般力拔山河,但也算得上是身体结实。在浙大西迁途中条件艰苦,迁徙时还带着许多重要文献,试问这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西迁过程中浙大师生们不畏艰险,毅然出发,一路上披荆斩棘,最终迎来成功。在这一路上的心理压力之下,浙大的师生仍创造出学习的条件,坚持学业。那时候的文人便可称为做有勇有谋。
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青年,先辈已然做好榜样,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定要不负众望,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力量强大自己,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