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集——“临海剪纸”里的中国味儿 记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区、黄岩区寒假社会实践团实践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05浏览次数:27

百工集——“临海剪纸”里的中国味儿

    柔和的线条,雅致的构图,“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便是临海剪纸。在临海小城初春的热闹与祥和中,我们来到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张秀娟名家剪纸工作坊。

剪纸不光是剪

    临海剪纸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技艺,一个是雕花样,一个是绣花样。剪纸的人设计出花样,再给雕花师傅借以雕刻,这就是雕花样。绣花样则是对于绣花而言。“剪纸不光是剪个纸而已,剪纸的人是作为设计师设计出花样的。”在介绍的开头,张秀娟女士的女儿杨雨潇女士,就告诉了我们这句话。而张秀娟老师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

    张秀娟老师的作品,主要分为3个系列——吉祥剪纸系列、书法剪纸系列、人物剪纸系列,三个系列各具特色,或红火喜庆,或典雅精巧。

    吉祥剪纸系列作品最为别致的,是百喜图和百福图。百喜百福,顾名思义,就是在大红色的剪纸上用剪刀镂空,剪出100个喜字、福字。福喜相映,双百呈祥。

    在欣赏书法系列剪纸时,我们曾被蓝青色底的丝绸剪纸艺术作品所吸引——那便是一幅灵动隽逸的《兰亭集序》剪纸作品。“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蓝底白字,飘逸隽永,魏晋风骨,曲水流觞。

    在问及这么多作品里,张秀娟老师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系列,张秀娟老师的女儿将我们带到了陈列着人物系列剪纸的竹窗前,黛青色的宣纸,身着旗袍的女子,倚着屏风,杨柳依依下,低眉吹箫,或是月下弹琴。这就是张秀娟老师著名的简直作品——《国乐华章》。该作品选取中国古典乐器为主题,唐诗宋词为背景进行创作,采用剪、刻、刺、凿等多种方法,塑造了典雅的居室、宁静的氛围,使忙碌的现代人心灵深处对优雅闲静的生活产生共鸣。

    “我母亲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古典女子”谈及自己的母亲时,杨雨潇女士如是说到“其实我母亲更喜欢一个人静静研究,静静剪纸。相比于有了名气后参加各类活动,她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剪上一整天,她喜欢静谧古典的氛围,我很佩服她的静心,相比而言我们年轻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浮躁气儿。”

    在张秀娟剪纸工作坊中,入口处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图轻而易举地便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这幅长2.7米,高达90厘米的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一共花了两年,在2011年获得了全国剪纸最高奖。“这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要原创的,它的技艺就是在原创上,就和画画一样。怎样把这些设计出来和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杨雨潇女士如此向我们介绍道。

    “很多人都会问这幅作品剪了多久,但其实在“剪”上花的时间不会特别久,而且我们也很少会说坐在这里,十个小时或者十二个小时都在剪纸,说自己剪了几天。”她笑了笑,“基本上是每天剪几个小时,然后就去做其他事情了。这张作品估计几个星期就能剪好,但你要知道自己怎么剪,要把哪些元素放进去,这个所花费的时间才是真正久的。”

传承与创新

    “一开始没想过把剪纸当饭吃,”谈及刚开始剪纸时候的感受,杨雨潇女士很快就做出了回答, “大概就是随便剪剪的感觉,要剪就剪,不剪就不剪。”但也许是在法国五年里受到的感染,杨雨潇对于这些偏艺术性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女儿,注定肩负着传承非遗的重任。她走上剪纸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如今的她,作为张家剪纸的传承人,在其传承上发挥着她自身特殊的作用。

    这两代人的传承也是张家剪纸传承中小小的一部分。张家剪纸一开始是家族技艺,传男不传女。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十六代后便开始传儿媳妇,到了张秀娟女士这一代就完全向大众开放了。从家族传承到了如今的走进课堂走进部队等,张家剪纸的传承渠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多元的,面向整个社会的。现在已经有了系统性的传承体系,比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名家工作室等,可以逐步选出张家剪纸的传承人。

    但目前剪纸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喜欢和关注,张家剪纸也为此在各个方面也做出了改变。比如在题材进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剪“喜”字等,生肖、卡通人物也进入了选择列表。同时陆续推出了许多DIY剪纸活动,不光是平面剪纸,立体剪纸如圣诞树等也活跃在剪纸活动中。

    在采访的最后,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坦言:“可能我们现在做得不是很好,但我们想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剪纸。”

冯欣恬

2017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