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韵,刻意江南——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台州寒假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黄岩非遗展示馆
“黄岩其民秀而敏,人人殊异;皆以文艺相应,有邹鲁之风。”
台州黄岩,这座坐落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的小城虽然以模具产业闻名,但在其历史演变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富有地方风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藏身于黄岩这座小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岩非遗展示馆。正值春节期间,我们非常幸运地正好碰上了馆外的非遗新春展演。锣鼓声声贺新年,一声声都是新春喜气,都是传统韵味。哪怕冬日风寒,黄岩非遗展示馆前也聚集了一群热情的群众,或坐或立,围观院桥高台舞狮、新前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非遗馆外,活泼灵动的狮子在高台上翻滚跳跃,伴着音乐节奏迎接阵阵叫好;非遗馆内,游客们参观着一个个展馆,在一幅幅展牌前驻足阅览,了解着黄岩这片土地上许多已被年轻一辈遗忘的传统文化。黄泥曲酒酿造工艺、黄岩竹编、汪氏戏衣制作技艺、新前武术、竹纸制作技艺……一件件一条条勾勒出黄岩传统的民间记忆,展示出日常黄岩的独特文化韵味,描绘出一辈辈黄岩人的生活图景。
参观完非遗馆后,我们一行人又走访了黄岩博物馆。“黄岩其民秀而敏,人人殊异;皆以文艺相应,有邹鲁之风。”黄岩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5月正式开馆,陈列展厅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共收藏8300多件藏品,其中有84件国家一级文物。馆内共分为四个展厅:天赐永宁、浮屠奇珍、千峰翠色、铁骨丹青。其中,在天赐永宁展区有多个关于黄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有手工竹纸、黄岩纸扇、漆金木雕、翻簧竹雕等。博物馆内视频、图文、实物的全方位展出,使得我们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黄岩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精美的当属翻簧竹雕。
在盛产毛竹的黄岩,有一类精美独特的竹制手工艺品——翻簧竹雕。新鲜大毛竹锯成竹筒,刨去青皮和竹肉,而后分层片开,翻出厚约一毫米的竹簧。硬脆卷曲的簧片经水煮软化,又被捞出压平,胶合在木胎或者竹片上,成为“翻簧”。这薄薄的一毫米簧面便是手巧的工艺大师雕刻镶嵌挥洒自如的场所。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刨光、胶合、制坯、造型、整修、雕刻、镶嵌、彩绘、喷漆等多道工序,繁复精巧。翻簧竹雕主要的表现手法为浮雕和线雕,线条疏密结合,融国画技法与雕刻手法于一体,产品精美光润,类似象牙,堪称一绝。手工制作的全程不仅是匠人们高超的手工技艺的展示,也是对于竹本身蕴含的美感和文化意味的发掘。
黄岩翻簧竹雕由民间艺人陈尧臣始创于清同治九年,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60年代初期是黄岩翻簧竹雕的鼎盛时期,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海外。1964年,郭沫若先生慕名特来黄岩参观,并给予了黄岩翻簧竹雕极高的评价。2006年,黄岩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罗启松、顾启望成为该馆重要的两位翻簧竹雕艺术家。2008年,黄岩翻簧竹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传统竹制工艺品,翻簧不仅未被机械生产淘汰,反而因其特有的雅致而生生不息。在黄岩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有护宝罗汉臂搁、仕女扇面、双面雕插屏以及大件的翻簧孔雀花瓶等翻簧竹雕艺术品。罗启松翻簧竹雕工作室也于春节期间在九峰古建筑内展出了数十件精美作品,罗启松老先生更是亲自坐镇。
谈及黄岩翻簧,罗启松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作为翻簧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罗老先生一生与翻簧结缘。年轻时因为绘画天赋破格进入黄岩翻簧厂后,罗启松不拘于行业惯例,以毛笔作画,又在后来创造了以硝酸腐蚀后雕刮的技法,使得翻簧技艺得到了一大突破。即便已是业界泰斗,罗启松仍不断推陈出新,更是致力于将翻簧竹雕的知识推向大众。他的作品常年展示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他本人也经常在节假日前往文化大院介绍展示翻簧竹雕,去学校为翻簧兴趣班授课,并编写《翻簧竹雕艺术》的教材,只为了翻簧竹雕得到更好的传承。大师风范,不只是善其身,更是济天下。有罗先生一般的翻簧竹雕传承人们和充满学习热情的年轻人们,翻簧必有更长远的发展。
寻访黄岩非遗的过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身为黄岩人的文化觉醒,是对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和它所孕育出的质朴民风的探寻。
冯欣恬
201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