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蓝印花布的守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14浏览次数:27

一块蓝印花布的守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必然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现状,怀着探寻文化自信之路的责任感。

2018年7月26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蓝印花布调研小队来到位于浙江嘉兴崇福的蓝茂丰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拜访其法人代表周继民。

蓝印花布的诞生


 

周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着39年的蓝印花布印染经验,掌舵浙江蓝印花布事业33年。在与周老先生的谈话中,小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蓝印花布的故事,并深深为老先生的智慧风趣和情怀担当所折服。

根据周先生的说法,蓝印花布盛行于江南百越有其必然性。农耕文明条件下,百姓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人们必须自行解决衣着问题;在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必然着重表现在服饰的美观性上,而封建统治框架中服饰颜色和花纹样式通常是区别阶级身份的重要标志。

因此对普通百姓来说,服饰的样式、颜色、花纹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于是,以蓝草的植物色素为染料、以普通的菊花为图案、以适宜劳作且持久耐用为特性,共同构成了蓝印花布的文化要素。

南宋以后,官府逐渐放宽了服饰方面的管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蓝印花布愈加流行兴盛。

传统工艺的智慧


 

为了尽可能地加深小队成员的印象,周老先生带领他们先后参观了陈列馆、蓝草种植园、蓝靛储备池和印染加工工厂,并不厌其烦、巨细靡遗地为他们讲解了蓝印花布整个生产流程。

首先是色素的萃取,劳动者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在霜降之时收割蓝草,令其发酵,再加入碱性石灰水中和其酸性,才能保存染料;而且这种蓝草萃取的染料呈阴性,具有消炎的功效,故蓝印花布又被人们称作“药斑布”。

老先生不无动情地说“从传统文化技艺里面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先人的智慧的啊!”

边走边谈,一行人进入了厂房。一方上浆、浸染后等待刮灰的半成品,让老先生回忆起他当年做学徒时的经历。他结合习总书记的谈话向小队成员们感慨:刮灰这一道工序,就能使人清楚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炎炎夏日中,在蓝印花布的生产第一线,小队成员们似乎忘却了长途跋涉的劳累和难耐的炎热,完全沉浸在蓝印花布的千年魅力和生机中。

 

 

改革风雨中守望


 

随后,小队成员们来到了周老先生的办公室,向他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听他分享了改革开放后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喜悦。

老先生说,其实杭嘉湖一带以蓝印花布为代表的手工艺自北宋南迁后就十分发达,但蓝印花布的新生却是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改革开放后,蓝印花布作为国家扶持项目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受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帮助;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在九十年代进一步深化,蓝印花布作为创汇项目受到的重视不升反降了,因此周老先生不得不上下求索、四处奔走,直到申请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扶持,蓝印花布产业才绝处逢生。

经此波折,周老先生深深认识到创新自立的重要性。在比较了机器生产的仿蓝印花布和手工蓝印花布的优劣后,他坚定了坚持传统工艺的信心,也开始思索在某些工序上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的可能性。

 

在回答成员提问的过程中,他介绍道:在设计刻板时,除了去乡间搜寻旧式蓝印花布花样和记录顾客要求图案外,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创新设计方面。厂内现在有一位中国美院的教授常驻专职设计刻板花样,而周老先生自身也是美院的客座教授,每年都会有美院的学生前来学习交流。此外,周老先生并不拘泥于孤芳自赏,他将市场需求作为蓝印花布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全方位考虑了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等因素,提出了走高端定制路线的思想。面对小队成员的各种问题,周老先生深入浅出、举要驭繁,尽显专业素养与时代情怀。

 

最后,老先生还提到了苏北蓝印花布传承人前来求学的故事,并感慨展望说,在新时代,像蓝印花布这种传统文化想要重焕生机,必须要有青年人才的加入,但最重要的是兴趣,是一腔真诚,因为只有纯粹的心意和信念,才能真正将蓝印花布做成文化而不仅仅是商品,也唯其如此,蓝印花布文化才能真正地走进大众,传承不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传承与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信念和行动,蓝印花布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彩。周继民老先生的经历是守望的诗篇,也是时代的痛点。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时间,而是人。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达高尚的传承人,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更需要一个年轻的群体来接过这沉甸甸但光芒可期的火炬。青年是时代的青年,时代是青年的时代,只有当有源源不断的青年一代投身于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事业,民族文化自信的提高才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民族复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