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微观的交响,坚持与远见的交融 ——记应农2016班科研分享主题班会

发布者:陈洁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次数:189

 20201219日下午,2020级应农2016班班主任张佳平老师邀请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研究所求是特聘教授张亮生老师,在农学院A139室给应农2016班的大一新生们做了一场名为《浅谈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发展之路》的精彩讲座。张亮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之路,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在园林花卉基因组科研上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1 张教授从科学与技术、时代与个人的宏观角度与大家分享心得

 上下求索,思想转变与三大方法对于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张教授首先提出在思想上,一是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二是对学习的认识不能局限在“课程学习”,而应拓展到“实验室学习”等。之后,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张教授提出了他深有体会的三点:一、要能坐得住,能管得住自己能勤奋;二、要有效率、有科学方法;三、要有方向、远见

 学习和科研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张教授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回答了如何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第一是要告诉自己“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技术不是问题,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要明确“勤奋”、“坚持”与“远见”,三者缺一不可。至于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张教授以植物界的两个大科——菊科和兰科植物为例,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解:菊科植物本身就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而兰科植物虽然精贵,但是能却通过种种办法增强自己适应性。结合邵峰院士的经历,张教授启发我们“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要积极面对任何挫折和失败”。

 

2 同学们认真听讲

 “师师对话”亦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在这次科研人生分享班会上,班主任张佳平老师是主持人和邀请人,他与张亮生教授现场进行老师之间的对话,谈话涉及花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学习、考试和爱情,以及大学生的保研、读研和出国。同时,在同学们与张教授进行现场问答时,张老师作为中间桥梁,在双方问答之间进行补充和润滑。

 本场班会里“师师对话”环节的效果,类似于南宋时期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通过老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问答、互为补充等,以师长现场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聆听了一场思维的碰撞之声,这是一种另类的、具有很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形式。

 

3 老师和同学们互动交流

 

4 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做笔记

 这次分享著名学者科研人生经历的班会,对应农2016班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熏陶,可以敦促大家结合入学以来的感受,在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契机下做出对自己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于未来谱写出一曲宏观与微观交响、坚持与远见交融的人生乐章。

 求是学子,未来可期!

 

:沈以立

图:张佳平

修订:张佳平、张亮生

浙江大学应农2016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