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阳春三月,仲暮之交,杭州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经班主任张佳平老师牵头联系,并由班长李森豪、团支书尹钦弘、组织委员徐硕、宣传委员沈以立、生活委员叶欣蔚等班委同学共同组织,浙江大学应用生物科学(农学)2016班于3月28日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后简称中茶所)参观和踏青,以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拓宽知识眼界,领略科学研究的奥妙。
中茶所的孙逸钊、王随乾两位老师全程引导了同学们的参观活动;郝心愿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前期对接和内容规划。
中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正式挂牌成立于1958年,现已成为综合实力最强的茶叶科技研发中心,在科学研究、产业开发、服务三农等均取得了显著成绩。2020年9月,该所科学家们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名为《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的学术论文,系统解析了在龙井茶树品种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中茶所与中茶集团的合资公司——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现也已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活动中,孙逸钊老师系统介绍了中茶所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才梯队、科研成果等,同学们逐步了解了这所茶叶科学研究殿堂的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孙老师特别提醒同学们:如果以后志在做科研,则需尽早做决定、做规划,为未来能够成为杰出的学者而早做准备。期间,茶学专业的两位同学沈以立、杜宇科与孙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互动。
整体介绍结束后,孙逸钊、王随乾两位老师引领同学们参观了公共实验室,现场给大家讲解了气质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以及这些高端科研仪器在茶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大家移步至神秘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即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茶树种质资源子平台。资源圃位于群山环拱之间,茶叶翠绿,同学们穿行在形态各异的茶树之间。在孙老师的介绍中,同学们了解到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在茶叶科研中的重要性,也对植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田间实验操作(如套袋、破坏性实验等)有了更多的认识。
孙老师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了‘龙井43’、‘崎岖’等著名茶树品种,生动地向大家讲解‘龙井43’的命名之谜:经多年选育,在70多个选育品种中发现第 43号表现最优,遂确定用“龙井43”来作为品种名,最终发展为今天龙井茶中的极品。
同学们接着来到龙冠实业的加工车间,参观了传统的制茶工艺——手工炒茶,现场观摩到将“萎凋”这本是红茶制作工艺的一环应用到绿茶制作中的创新手法。
随后,两位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了茶文化体验中心,在贯串古今的大视野下,为同学们呈现了茶产业在新时代下的全新面貌和独特魅力。
之后,同学们走入中茶所园区外的附属茶园。时缝茶忙季节,许多身着红衣、头戴斗笠的采茶人在茶田里忙碌,与西湖群山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生动的采茶景观。大家在茶田里合影,班团委、入党积极分子同学也一起留影纪念,欣赏、捕捉着茶忙的浅淡匆匆和茶树的清香气息。
最后,大家在茶田附近的山林和溪水边休憩、散步,鸟语花香,溪水淙淙。本次活动已从最初的学术参观转换为踏青寻春、山林漫步。
“作为一名确定主修专业为茶学的大一新生,能有机会提前了解国内顶级茶学研究机构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集科研、文化、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独特熏陶”,杜宇科同学在参观结束后如是感慨。“这不仅对于我坚定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与动力大有裨益,同时又是对上学期茶文化通识课上所学内容的实践性考验。正如王岳飞老师教授所说的‘茶学是茶科学’,茶叶科研还是要以这样的实践学习为基础来开展”。
本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给茶学相关的同学带来了启发和思考,也对应农2016班的所有大一新生们揭开了植物科学研究的面纱,为同学们埋下了一颗志在科研的种子。
班主任张佳平老师对接的新生之友宿舍(紫云3-620)的4位同学,即来自于应农2017班的李炜祺、辛一丁、石龙和叶子航,以及应农2016班学长组组长李潇腾同学,也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撰稿:沈以立、杜宇科
摄影:张佳平
修订:张佳平
审核:孙逸钊、王随乾、郝心愿
浙江大学应农2016班
202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