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全球浙大校友行”活动开展之际,求是学院“寻迹前沿企业,聆听校友之声”暑期社会实践团专访了浙大校友、机器人协会前会友时少辉。这场访谈在回望协会二十载历程之余,更通过校友的亲身经历,为在校学子勾勒出从校园实践到社会履职的成长路径。
实践团队由浙大各年级学生组成,旨在通过与校友对话,传承浙大人“求是创新”的实践精神,搭建起校园与社会的经验桥梁。访谈中,时少辉学长分享了大学时参与的水下机器人项目、社团活动、课程学习及海洋局实习经历,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讲述入职携程、转向互联网行业、从技术岗做到业务层等职业历程,还谈及生涯规划、校招考察点、职场关键能力等,向浙大的学弟学妹们传授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智慧。

时少辉校友与参访同学讨论生涯规划等话题
谈及竞赛经历,时少辉坦言,当年水下机器人项目的获奖证书并非求职“通行证”,真正让他受益的是过程中的磨砺:为调试机械结构与团队通宵讨论,将“机器人巡线”的复杂任务拆解为传感器校准、路径规划等小环节,在答辩中清晰表达技术逻辑……比赛中锻炼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结构化思维,最终成为他面试抖音等大企业时应对开放性问题的“法宝”。他特别建议低年级学生不必执着于本专业对口实习,可以转向尝试互联网客服等岗位,因为处理投诉时分析用户需求、化解矛盾的过程更能锤炼核心素养,培养通用能力。

时少辉校友正在分享比赛收获
而在技术应用领域,时少辉分享的滴滴算法项目研发历程更显人文温度。为降低网约车性骚扰事件发生率,他敢为人先,带领团队分析司机接单地点、历史投诉记录,乘客出行时间、路线等数十项特征的相关性,通过调整派单权重,使高风险行程匹配率下降20%,实现了网约车安全领域从“0”到“1”的创举。“技术不只是代码,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他的话道出了技术向善的本质——算法背后,是对人的关怀与帮助。
此次访谈不仅是机器人协会的一次精神回溯,更彰显了校友行活动的意义——让校友经验成为学子成长的养分,为母校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从竞赛赛场的协作攻坚到社会前沿的技术担当,时少辉的经历生动地诠释着:浙大人的成长,始终扎根实践的沃土,向社会的广阔天地舒展枝叶,既葆有脚踏实地的韧劲,又不失仰望星空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