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烽火燎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宜山(今宜州),在这里办学长达一年有余。87年后,来自浙江大学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赴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二十余位同学带领宜州区民族中学的50位同学来到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重走那一段“文军长征”路。

2025年7月18日,实践团成员与民族中学学生于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前合照
回顾历史的旅程从一楼大厅内一墙的浙大名人像开始。实践团的成员与同学们仰望着前辈们的照片,体悟着他们不畏艰难、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精神。

2025年7月18日,团队成员在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名人墙前参观
二楼展厅内记录了浙大西迁宜山办学期间的重要历史节点。讲解员向大家重点介绍了两次会议,分别是确定了“求是”校训的第十九次校务会议和讨论了校歌问题的第二十次校务会议。
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说,浙大西迁宜山期间,不仅坚持正常的教学活动,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宜山群众也很好地保护着浙大学子。LED灯还原了一次日军轰炸校舍的落弹情况,而在群众保护下,浙大学子仅有3人受轻伤。

2025年7月18日,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历史
最吸引同学们目光的是展厅中央各类文物,包括博物馆复原的木课桌、算盘笔砚等学习工具……它们无不见证着浙大人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教育、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坚韧。

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内展品
时至今日,仍有大批浙大学子及教师每年前往宜州,交流学习,感悟西迁精神。正如展厅最后一段文字所言“前辈学长们朴实无华的真情,成就了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87年里,浙大与宜州间是不朽的精神和不变的情结。
“西迁不是逃难,是带着使命的长征”讲解员总结说。通过此次参观,无论是同学还是实践团成员都深刻认识到:西迁精神不仅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韧,更是“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担当。大家一致认为,要以史为鉴,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和学习的强大动力,让青春力量与历史对话,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