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青春赋能运河!浙大学子携童心激活千年文脉

发布者:梁嘉浩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2

千年京杭大运河,在2025年的盛夏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对话。

日前,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Unstoppable”社会实践团依托杭州市拱墅区公益创投项目,成功举办了为期七天的“运河新章:当千年文脉遇见青春力量”文化深耕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文脉守护者”与“未来启蒙人”双重使命,通过创新形式,让运河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明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本次活动并非简单的文化宣讲,而是构建了“书屋案头-古道石阶-科技云端”的三维实践坐标,将沉浸式体验、跨学科探索与公益实践深度融合,让32名运河畔的孩童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参与者。

队员给青少年讲述文化故事


文墨点染,童心绘运河:在拱墅书屋,孩子们提笔书写运河畔的“青苔呼吸”与“蝉鸣韵律”。自然工坊里,一则运河清洁工十年坚守的影像故事触动了孩子们,他们手中的落叶被赋予新生,通过非遗匠人的巧手,化作承载环保理念的帆布袋艺术画,让绿色誓言走入日常生活。

触摸历史,时空零距离:行走于杭宣古道的明代城墙遗址,志愿者以嵌入城砖的箭簇残片为教具,生动重现冷兵器时代的烽烟。在章太炎故居,泛黄手稿和复刻的“狱中授课麻布”让孩子们指尖感受到先贤“读书救国”的热血与坚韧。写作课堂引导孩子们调动五感,感悟“砖缝沁出的不是晨露,是书生未干的血泪”。

智慧跃动,古韵焕新生:活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趣味互动。“成语擂台”让沉睡的铅字在光影中重生;“运河快船”知识竞赛以古漕运图志为舟,引导孩子们破解“过闸水位差”的千年智慧;“你画我猜”环节,古籍中的“青龙白虎”“大禹治水”“天圆地方”等意象,化作可感可知的文化密码。

科技赋能,跨界交响曲:实践足迹延伸至百丈镇。在竹艺博物馆,竹纤维咖啡滤网诠释“科技解构重生”;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宋代《墨竹图》在电子屏上随童声诵念“未出土时先有节”而舒展,并“生长”出光影新叶,实现沉浸式美育。青花瓷工坊里,素胚残片在童手中重组为“星际运河”;阿里巴巴园区的“绿色练习本”再生故事,则将“科技向善”的种子播撒进童心。

队员和孩子们做青花瓷拼贴画


文明印记,薪火永相传:收官之日,孩子们在阅读章太炎著作后,以“真理不随血痕褪色”为眼进行创作。亲子拓染工坊中,木槌击打艾叶,青汁在棉布上洇染出千年纹路。老师借叶脉维管束比拟“运河支流奔涌文明养分”,一幅幅靛蓝方巾在夕阳下如展开的文明长卷。

实践团心声:不做“守墓人”,甘为“摆渡者”

“七日的耕耘,非为采撷文化标本,实为点燃文明星火。”实践团成员表示,他们不做文明的守墓人,甘愿成为传递文化星火的摆渡者。当孩子们的指尖拂过明代城墙的箭孔,当碎瓷青花在创意中蜕变,当现代科技应和着古老的运河涛声,历史与未来在此刻达成了深沉的共鸣。

研学活动合照


如今,承载着落叶诗画的环保帆布袋穿行于街巷,拓染着千年纹路的方巾包裹着生活温度。这场实践表明,文化传承正从庄重的仪式升维为融入日常的美学。运河,这条流动的“文明脐带”,串联起烽烟记忆、现代蜕变与少年墨香,最终汇入时代的数字洪流。32粒被点燃的文化火种已随运河流向远方,它们深植于五千年厚土,终将破土而出,成为支撑中华文明未来的参天翠竹。